您好,欢迎访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官方网站!

2.jpg

吉训明:把临床、科研、科普、管理都当作主阵地

作者:于涵秋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6-03

今年2月,国际卒中大会在美国举行,吉训明副院长率团队出席。设在我院的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因在缺血预适应脑保护研究领域的创新性贡献,成为此次获奖的3所机构之一,接受了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颁予的“2014年度卒中进步与创新奖”。走下领奖台,拥有医生、管理者等多重身份的吉训明,心中牵挂的首先就是他的患者。

把真诚放在医患沟通的首位

面对患者,吉训明总是充满耐心,他愿意与患者开诚布公地交流,因为治病是医患双方配合的过程,一方存在疑问或异议,治疗都不可能顺利进行。

一位50多岁男患者一进门就说:“头疼,您看看给我开点什么药。”吉训明听了,说:“您首先得转变观念,看病不是赶趟,头痛有很多种,治疗的药物也有很多,如果我不知道您是哪种头痛就随便给您开药,这不是医生该做的。”男患者听了愣了一下又说:“我就想赶紧治,不吃药的话,打个止疼针也行。”看起来前面的话并没有起作用,吉训明继续说:“我们先给您做检查,结果出来了才能确定病因,无论哪种治疗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打止疼针,只能暂时性的缓解症状,即便您当时不疼了以后也还会疼,因为疾病的源头并没有找到,治标不治本,您明白我的意思吗?”经过反复劝解,患者终于同意先进行检查再考虑其他。吉训明对每位患者都耐心细致地作答,同时还注意患者家属的情绪,及时安慰和劝解,因为医务人员的态度真诚了,患者也许就多一分信任和理解,毕竟“治好病”才是医患之间共同也是最终的目的。

心系患者的科普达人

作为有一定公众知名度的专家,吉训明愿意通过各种渠道给老百姓定期做科普宣传,提高脑卒中知识的公众普及率,并以身作则带动宣武医院神经学科医务人员对健康科普的积极性。在他的带动下,包括我院神经学科和老年医学在内的各学科专家都积极参与到健康科普中,形成了人人参与的“宣医大宣传”氛围。同时,吉训明还愿意和他的科研团队一起把最新的脑卒中防治方法教授给老百姓,让更多患者受益。2013年初,吉训明在《健康报》发表了题为《巧用血压计能防脑卒中》的科普文章,介绍了利用远程缺血预适应原理预防脑卒中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患者平时自己就可以在家里采取这种物理治疗,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即便患者日后仍有脑卒中发作,也可比别人耐受缺血缺氧的时间更长,且梗死面积更小,为进一步干预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此文一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他也受邀在多档电视节目中进行了相关科普。

乐于肩挑临床和科研两副重担

吉训明师从我国神经外科著名专家凌锋教授,长期从事脑卒中诊治新技术的基础与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作为宣武医院副院长,抓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的同时,他还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和“863”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针对临床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了从动物模型到临床诊治方法的创新性研究,建立了“以脑血流重建为基础的脑保护防治策略”,包括重症脑静脉血栓的多模式诊治方法、溶栓联合血管内低温脑保护及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等创新的诊疗方法,发明了专用治疗器械和设备,并转化应用于临床。

面对我国脑卒中防治的危机形势,吉训明组织医院精英力量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脑卒中抢救与治疗指导中心。2014年5月,设在宣武医院的国家远程卒中指导中心揭牌,11月完成了首次会诊。2015年4月,中心率先在本市范围启动急诊远程溶栓会诊,实现24小时远程会诊,为降低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开辟了有效途径。

从神经外科医生走上医院管理岗位,虽然临床医疗和医院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专业,但在吉训明看来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挑战性强且充满机遇。他肩挑临床和科研两副重担,为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证实:中国能够培养出有学术思想的优秀临床医生;中国青年医学专家照样能锻炼为优秀的医院管理工作者;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青年专家同样能成为更出色的医学专家。

文/于涵秋